放射病的癥狀是什么?放射病怎么治療?

放射病的癥狀是什么?放射病怎么治療?

放射病

  放射病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可能發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

目錄

1.放射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放射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放射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放射病應該如何預防
5.放射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放射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放射病的常規方法

1.放射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放射病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1Gy)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

2.放射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重度放射病病人或腹部照射劑量大者,可發生腸套疊、腸梗阻等并發癥,此外,還可并發以下疾病:

  1、間質性肺炎是受大劑量照射后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生原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肺部放射損傷和病毒(如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間質性肺炎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肺間質水腫、炎細胞浸潤,肺泡纖維蛋白滲出和透明膜形成。晚期可見肺纖維化,肺泡壁增厚、氣體交換障礙。臨床表現為輕到中度咳嗽,干咳或有少量非膿性痰、呼吸急促或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等,多數病人有發熱和肺部啰音。治療困難,一般在發病后10~15天死亡。

  2、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嚴重并發癥,而且往往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發生與粒細胞缺乏密切相關,照射后機體免疫功能被剝弱,粒細胞數愈低,感染愈重,威脅愈大。細菌,毒素和有害分解產物侵入血液,很快造成脫水、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毒血癥、菌血癥等并發癥。

3.放射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受照射后病員在1-2天內表現出的放射病初期癥狀對判斷病情有參考價值。

  1、照后初期有惡心和食欲減退、照射劑量可能大于1Gy;有嘔吐者可能大于2Gy。如發生多次嘔吐可能大于4Gy。如很早出現上吐下瀉,則可能受到大于6Gy的照射。

  2、照后數小時內出現多次嘔吐,并很快發生嚴重腹瀉,但無神經系統癥狀者,可考慮為腸型放射病。

  3、照后1小時內頻繁嘔吐、定向力障礙、共濟失調、肢體震顫、肌張力增強者,可基本診斷為腦型放射病。在排除外傷因素的情況下發生抽搐者,可確認為腦型放射病。

  對初期病狀要注意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排除心理因素。

4.放射病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放射病,放射性工作者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防護規定,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輻射源與工作人員之間應按射線性質安置屏蔽物;操作要熟練,縮短接觸放射源的時間;設法增加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以減少照射劑量,應進行嚴格的就業前體檢,活動性肺結核、糖尿病、腎小球腎炎、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均屬接觸射線的禁忌證,定期體格檢查,建立個人健康和劑量檔案資料,使用放射源時應設置醒目標志,以防意外。

5.放射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放射病應該做外周血象、骨髓檢查及生化檢查,具體如下:

  一、外周血象

  1、白細胞的變化規律表明疾病的發展階段。在整個病程中,外周血白細胞數的變化有7個階段,根據白細胞變化的過程,可預測疾病的發展。

  2、白細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各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人白細胞變化的參考數據。

  3、出現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倒置者為中度以上,不出現者一般為輕度。

  4、除數量變化外,白細胞還出現形態變化。

  二、骨髓檢查

  1、骨髓細胞分裂指數:早期檢查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1000個骨髓有核細胞)亦有助于判斷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平均為8.8‰(6.3‰~10.0‰),受0.5~3Gy照射后第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下降程度與照射劑量有明顯相關。一般認為,照射后3~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仍高于1.8‰者,可能為輕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為重度;下降至0者為極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檢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為輕度放射病,照射后20~30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但程度較輕者為中度,照射后15~25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為重度,照射后10天內即出現者為極重度。

  三、生化檢查

  1、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正常人血中淀粉酶含量為40~180u,腮腺受照射,血,尿淀粉酶含量可明顯升高,且升高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傷情嚴重者,在照射后36~48小時升高至正常的10~100倍。

  2、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照射后尿中某些氨基酸的排出量增高,增加較明顯的有脯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等。

  牛磺酸是體內巰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的代謝產物,是正常人尿中排出的氨基酸之一,照射后尿中排出量可高出正常值幾倍,以照射后1~4天排出最多,且在一定范圍內與照射劑量有關。

  3、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肌酸在肝內合成,在肌肉內轉變為磷酸肌酸,大部分由尿排出,小部分脫水為肌酐由尿排出,照射后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酐排出量比較恒定,故肌酸/肌酐比值增高。

  4、尿中DNA的分解代謝產物排出量增多:如脫氧胞嘧啶核苷(CdR)、β-氨基異丁酸(BAIBA)等照射后排出量都增加。

6.放射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放射病患者除了一般治療外,還應注意飲食調節。

  1、多吃抗輻射食品:如高蛋白、多維生素;適度脂肪、營養全面、數量充足。

  2、能量供給要充足:足夠的能量供給有利于提高人體對核輻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減輕損傷,保護機體。每天能量供給4000~4500千卡。

  3、糖類供給有側重:由于人體消化道受損,導致其對各種糖的吸收效果不盡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損傷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糊精等。

  4、需增加植物油所占食物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進造血系統再生功能,防治輻射損傷效果最好。

  5、蛋白質要有質量:要求攝入的蛋白質品質優秀,數量充足,以減輕放射損傷,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6、無機鹽供應宜加量:在膳食中適量增加無機鹽(主要是食鹽),可促使人飲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隨尿液、糞便排出,從而減輕內照射損傷。

  7、維生素數量要確保:增加維生素供給對防治輻射損傷及傷后恢復均有效,如VK可減少出血,VPP減輕嘔吐、惡心,VC使血細胞再生加速等,為此宜多攝入一些海帶、卷心菜、胡蘿卜、蜂蜜、枸杞等。

  8、注意酌情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胡蘿卜、豆芽、西紅柿、瘦肉、動物肝等,經常喝些綠茶等。

7.西醫治療放射病的常規方法

  放射病分為骨髓型放射病、腸型放射病及腦型放射病,具體如下:

  一、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療

  1、治療原則

  (1)以造血損傷為中心進行綜合治療

  骨髓型放射病的主要矛盾是造血組織損傷,因此圍繞這一中心,一方面要設法減輕和延緩造血器官損傷的發展,促進損傷的恢復;一方面要大力防治由造血損傷引起感染和出血等并發癥,另外,由于放射病的損傷涉及全身各器官,所以仍以綜合治療為主,達到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安全渡過極期。

  (2)分度、分期治療

  各度放射病的治療措施基本是一致的,但繁簡有所差別,輕度放射病在平時可短期住院觀察,對癥治療,戰時對癥處理,留隊觀察即可,中度以上放射病都需住院治療,但中度的早期治療可簡化,重度和極重度不僅應立即住院治療,而且要抓緊早期的預防性治療措施,做到所謂“狠抓早期,主攻造血,著眼極期”,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此外,還必須針對各期不同的矛盾進行治療。

  2、主要治療措施

  (1)早期給與抗放藥

  抗放藥是指在照射前給藥和照射后早期給藥都可減輕放射病的一類藥物,對中,重度放射病效果較好。

  (2)改善微循環

  照射后早期微循環障礙可加重組織細胞損傷,尤其是重度以上放射病更為明顯,可于照射后最初3天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500~1000ml,加入適量地塞米松和復方丹參注射液,對改善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減輕組織損傷有益。

  (3)防治感染

  防治感染在治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極期,應把控制感染放在治療的首位。

  (4)防治出血

  放射病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減少,其次還有微血管和凝血障礙等因素。

  (5)輸血及血液有形成分

  ①輸血:可補充血細胞,營養物質和免疫因子,刺激和保護造血功能;止血和抗感染輸血時機;①白細胞低于1×109/L,或粒細胞低于0.5×109/L,或血小板低于(30~50)×109/L;②血紅蛋白低于80g/L;③嚴重出血或病情嚴重,衰竭者,每次輸入200~300ml,每周1~2次。

  ②輸白細胞:輸入白細胞后,病人血中白細胞數可暫時升高,輸入后4~6小時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所以輸入白細胞不能提高外周血中白細胞數,可達到提高機體抵抗力,延遲和減輕感染的效果。

  ③輸血小板:輸入的時機為:白細胞低于1×109/L或血小板低于20×109/L;皮膚,粘膜出現出血;鏡下血尿或眼底出血,一次輸入血小板量為1011~1012個,血小板嚴重減少階段需每天輸一次,一般以輸入新鮮血小板效果好,也可應用低溫保存的同種異體血小板,切爾諾貝利事故治療經驗,中度和重度放射病人血小板數降至20×109/L,約在照射后14~18天,這類病人在血小板減少期約需輸入5~6次血小板懸液,每次輸入含血小板3×1011個的血漿300ml。

  輸血及血液有形成分,都要注意輸注速度,避免加重肺水腫和腦水腫,為保證輸注效果,最好選擇HLA相合或半相合的供者,減少輸注引起的免疫反應,對輸注的血液或有形成分懸液,在輸注前都需經15~25Gyγ線照射,除去其中的免疫活性細胞,減少輸注后反應。

  二、腸型放射病的治療

  腸型放射病多在1~2周死于脫水、酸中毒、敗血癥、中毒性休克等,因此首先應針對腸道損傷采取綜合對癥治療,同時早期時行骨髓移植,待渡過腸型死亡期后,重點便是治療造血障礙。

  三、腦型放射病治療

  腦型放射病多死于1~2天內,急救的要點鎮靜、止痙、抗休克和綜合對癥治療。發生抽搐時,用苯巴比妥、氯丙嗪等加以控制、嘔吐、腹瀉時,應予以止吐、止瀉,針對休克,應予補液、輸血漿,應用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恢壓敏等升壓藥。

  能預防或減輕放射損傷的藥物稱之為輻射防護劑(radioprotectant),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研究的藥物很多,也篩選出了一些有效藥物,但總的來說,還不盡理想,有的藥物防護效價低,有的有效時間短,有的毒副作用大,使用受限制。